《清平乐·六盘山》是毛主席于1935年10月创作的一首词,这首词是毛主席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,当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即将胜利结束,途径宁夏南部的六盘山。这首词既描绘了六盘山壮丽的自然风光,又表达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信心与决心。
一、创作背景
1935年8月,毛主席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。10月7日,红军在毛主席的指挥下翻越了长征途中的最后一座高山——六盘山主峰。在翻越六盘山的过程中,毛主席站在六盘山山顶上,极目四望,回想起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,如今都已成为过眼云烟。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,他诗兴大发,创作了这首《清平乐·六盘山》。
二、词作内容
全词如下:
《清平乐·六盘山》
天高云淡,望断南飞雁。
不到长城非好汉,屈指行程二万。
六盘山上高峰,红旗漫卷西风。
今日长缨在手,何时缚住苍龙?
三、艺术特色与赏析
结构工整,情景交融:
上阕一、二句写景,三、四句言志,描写了六盘山的高远辽阔和红军战士的豪情壮志。
下阕同样以写景开篇,随后转入抒情,情景交融,浑然一体。
用词精炼,意蕴深远:
“天高云淡”描绘了六盘山秋天的景象,天高云淡,视野开阔,令人心旷神怡。
“望断南飞雁”中的“望断”二字表达了红军战士对南方的无限遐想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。
“不到长城非好汉”以长城为象征,表达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、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。
“屈指行程二万”则是对红军长征艰苦历程的概括和回顾。
象征手法,寓意深刻:
“红旗漫卷西风”中的“红旗”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和红军,而“漫卷西风”则形象地描绘了红旗在秋风中飘扬的壮丽景象,寓意着革命力量的蓬勃发展。
“今日长缨在手”中的“长缨”比喻革命武装力量,表达了红军战士已经掌握革命武装、随时准备消灭敌人的豪情壮志。
“何时缚住苍龙”中的“苍龙”则比喻国民党反动势力,表达了红军战士对彻底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心。
情感激昂,气势磅礴:
整首词洋溢着革命胜利的豪情和革命必胜的信心,情感激昂、气势磅礴。
毛主席以高亢雄壮的语气,抒发了自己作为革命领袖的壮志豪情和对未来的期许。
四、意义与影响
《清平乐·六盘山》不仅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,更是一首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革命诗篇。他见证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胜利成果,表达了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必胜信心。这首词在革命战争年代激励着无数红军战士奋勇向前、不畏艰险;在和平建设时期则成为激励人们奋发图强、振兴中华的精神力量。
推荐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