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七律·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》是毛泽东主席于1949年4月创作的一首七律诗,这首诗描写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的雄伟壮阔、气势磅礴的场面,记录了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,抒发了作者欢庆南京解放的喜悦激动的心情,表达了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。
原文:
《七律·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》
钟山风雨起苍黄,百万雄师过大江。
虎踞龙盘今胜昔,天翻地覆慨而慷。
宜将剩勇追穷寇,不可沽名学霸王。
天若有情天亦老,人间正道是沧桑。
一、背景介绍
1949年4月20日,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《向全国进军的命令》,号令全军坚决、彻底、干净、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,解放全中国。21日,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、第三野战军在东至江苏江阴、西至江西湖口,5千余公里的江岸上,分三路突破敌人经营3个月的所谓“千里江防”,强渡长江。23日,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,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灭亡。24日,毛主席心情异常振奋,挥毫写下了这首诗。
二、诗歌解析
首联:“钟山风雨起苍黄,百万雄师过大江。”
“钟山”在南京城东面,山势险峻,蜿蜒如龙,因山上多为紫色页岩层,阳光照耀时,远望浮金耀紫,故也被称为紫金山,这里指代南京。
“风雨”比喻政治形势。
“苍黄”通“仓皇”,意为突然、急遽的样子。
“百万雄师”则是指英勇的人民解放军。
“大江”是指长江。
这两句诗有声,有色,有威,有力,十分形象地记述了渡江作战、解放南京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,气势磅礴,排山倒海。
颔联:“虎踞龙盘今胜昔,天翻地覆慨而慷。”
“虎踞龙盘”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险要,这里用来代指南京城。
“今胜昔”三字,充满强烈的感情色彩,既是对旧时代的否定,更是对新时代的颂扬。
“天翻地覆”指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,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大势已去。
“慨而慷”,描写出了全国人民的心情都是感慨而激昂的。
这一联赞颂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,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府,是翻天覆地的大事,抒发了欢庆南京解放的革命豪情。
颈联:“宜将剩勇追穷寇,不可沽名学霸王。”
这两句诗号召人民解放军应当一鼓作气,乘胜追击并全部歼灭掉已经陷入穷途末路的敌人,不要留下后患。
“剩勇”是指人民解放军在取得渡江战役胜利后所剩余的英勇斗志和力量。
“追穷寇”则是指追击溃败逃走的敌人。
“沽名”是指追求虚名。
“学霸王”是指像西楚霸王项羽那样,为虚名所累,放走敌人,留下后患。
这两句诗是毛主席“将革命进行到底”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,是全诗的主题和灵魂。
尾联:“天若有情天亦老,人间正道是沧桑。”
“天若有情天亦老”是借用唐代诗人李贺的句子,原句是“衰兰送客咸阳道,天若有情天亦老”。这里用来表达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不断变革、不断革命的。
“人间正道”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。
“沧桑”是指沧海桑田的变化,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。
这一联揭示了不断革命、不断改革、不断前进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,对全诗的思想做出哲理性的总结。
三、艺术特色
意境雄奇豪放:全诗以磅礴的气势和雄奇的意境,描绘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壮丽画卷,展现了革命胜利的伟大时刻。
典故运用生动:诗中巧妙地运用了“鸿沟之盟”、“项羽兵败自刎”等历史典故,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,又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。
叙事与议论完美结合:全诗在叙述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历史事件的同时,又融入了诗人对革命胜利的深刻思考和坚定信念,使得诗歌既有历史感又有思想性。
诗情与哲理交融:尾联“天若有情天亦老,人间正道是沧桑。”表达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不断变革和发展的,对全诗的思想做出哲理性的总结。
毛主席的《七律·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》是一首寓意深刻、气象宏伟、格调崇高的珍贵诗篇,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记录并赞美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变革时刻。他是对南京解放的庆祝和革命胜利的颂扬,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的表达。
推荐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