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逸致文摘

中国可能在经历一波“文艺复兴”

咱们教科书里一直有个逻辑:欧洲古代是超级黑暗的,突然间来了一拨文艺复兴,复兴完了之后呢,说是老百姓从封建神权下解放了出来,然后有了后来的大爆发,有了大航海,有了工业革命。

这个逻辑我以前一直没太明白,不过最近这几年突然理解了。

我们都知道,中世纪是野蛮黑暗的,教会控制着一切。这其中教会最坏的一个手段,就是对“生命意义的解释”。

每个人自从懂事起,都会忍不住问自己一个问题,人这辈子活着到底是为了啥?

如果是一个印度人,那肯定是修来世,下辈子做个婆罗门。

如果是个欧洲中世纪人,那肯定是“上天国”。这辈子要禁欲,要少花钱甚至不花钱,最好能捐给教会,死后就可以上天国。具体天国啥样,他们也不太能说得清楚,反正就是很好,谁都想上天国。

大家可能纳闷了,这有啥问题吗?

其实也没啥大问题,人有点追求有点信仰也挺好。

但是这就有个问题,这种观念把整个社会给锁死了。你想想啊,你赚了钱,你要禁欲,坚决不花,并且这种观念不止你一个人,所有人都这样想,那如果街边开了个奶茶店,开了个饭店,也就没人去了,这些店用不了多久也就倒闭了。

也就是,除了种地,啥产业都发展不起来。

教会告诉大家,就应该好好攒钱,啥也别想,等快死的时候,把钱捐给教会,去盖高耸入云的教堂,去建那些大穹顶。

大家发现了吧,缺了“消费”这个起点,啥都不会产生。

事实上在罗马帝国崩溃后,西欧很快就没法跟穆斯林世界相比了。

更狠的是,这个逻辑是闭环的,你任何想改变这种思想,教会首先不同意,轻则流放重则直接给烤了。

更关键的是老百姓也是不会同意的,他们的脑子已经被教会给洗坏了。觉得教会说的每句话都是对的,任何违逆的行为都会遭报应,进不了天国就不好了,死后到了地狱天天被油炸更是忍不了。

但是这种观念在14世纪,也就是咱们明朝建国那会儿,达到顶峰之后,慢慢地开始了转变。

一开始是“十字军”去中东打仗,去那边见识到了外边繁华的世界,是的,那时伊斯兰世界要比西欧开放繁华得多。那些战士们回到西欧后,就跟老牛反刍似的用了几十年跟小孩描述中东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好。大家自然而然会向往那种生活。

后来就是黑死病,这个病折腾了几百年,没完没了。大家理解不了黑死病,觉得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,上帝既然这么干,那自然是有上帝的道理,教会说这玩意就是上帝降下来的瘟疫,惩罚世间的罪人的。

然后教会自己人因为黑死病死了一堆,神父修女谁都躲不过。而且黑死病作为传染病,对聚集人群杀伤更猛,教会这种集体生活的组织,死伤尤其严重。

大家开始质疑教会是不是并不能代表上帝。

这里需要注意下,黑死病什么的,并没有动摇大家对上帝的信仰,动摇的是教会的影响力。后来教会信用崩塌的结果是“群雄并起”,出现了无数的新教试图取代原来的天主教。新教和天主教之间冲突不断,一开始尝试商量着解决这种意识形态分裂,后来发现互相说不清楚,最终演化成了席卷欧洲的“三十年战争”,欧洲死了一半人。

更麻烦的是,权威崩溃的过程中,并不是大家不再信任那个权威了,而是逐步过渡到凡事跟权威对着干。

天主教的影响力逐步崩溃后,大家开始逆向思维,结合“十字军”带回来的对穆斯林世界的印象,欧洲上空一个幽灵开始盘旋,大家越来越开始放弃了“进天国”的执念,开始思考最重要的事,就是人生的意义到底是啥?

慢慢开始意识到,人生最重要的意义,就是尽量过好眼前这一生,那怎么才能过好呢?

珍惜眼前的生活。

文艺复兴被聊了几百年,核心其实就这一件事,珍惜当下的生活,享受当下生活,不要想着来世或者下辈子的事。

这个思维转变看着很小,但是在百年的尺度上,影响却极大。

因为一旦开始追求现实的享乐,那就会释放一部分消费力。

此外黑死病还有一个副作用,就是对人口杀伤太猛了,导致活下来的人工资涨了。收入上涨,思想又发生了解放,大家开始消费,经济慢慢也就转了起来。都想穿好看的衣服,意大利的纺织业就开始爆发,并且雇佣了大量的技术人员。这些技术人员有了工资,又可以去消费。

当时还有一种重要的消费品,就是咱们现在的胡椒粉肉桂什么的,也叫香料。

这玩意在东南亚盛产,西方以为在中国。所以奥斯曼帝国攻下君士坦丁堡阻碍了商道,西欧那边的香料变少,老百姓也不禁欲,使劲花钱买,香料价格上了天。

这也导致脑子灵活的一部分人开始探索新航道,寻找通往东方的商道。这次的开拓之旅是非常非常艰难的,在随后的上百年里, 出去一趟回来基本都得死一大半。但是在800%以上利润率的刺激下,大家此起彼伏去东方冒险。大航海时代也就开启了,后来在东南亚找到了“香料群岛”。

大航海时代最大的意义,就是全球化市场的形成。更关键的是,大家的需求越来越刁钻。

比如谁会知道,老百姓超级热爱烟草,这玩意最早发现于美洲,欧洲人一抽上就停不下来,并且愿意支付很高的费用,英国最早就是靠烟草赚到了第一桶金。

此外还有郁金香,这玩意最早是奥斯曼豪门的御用花卉,被欧洲引进后,大家都想在家摆几支。后来尽管发生了郁金香泡沫,但是郁金香一直都是荷兰的支柱产业,现在荷兰还能靠卖郁金香每年赚一大笔。

此外很多人都知道黑奴贸易,那欧洲人带着黑奴去美洲干嘛去了?对,种棉花,种了棉花拉到英国织布做成纯棉衣服,取代之前的亚麻材质。

“纯棉”这事现在没啥意义了,毕竟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,我小时候这玩意算奢侈品,更别说几百年前了。

这如果让传统天主教看,太堕落了,不好好穿亚麻衣服,还抽烟,还在家里摆花,简直玩物丧志。但是正是这些乱七八糟玩物丧志的东西,构成了大航海时代的贸易网络。

早期的全球化,主要也是买卖这些以享受为目的的消费品,英国帝国海军维护的商道,运输的就是棉花、烟草和香料。

织布过程中,另一条“未曾设想的道路”在大家面前徐徐展开。

当时大家想买纯棉衣服的人太多了,英国人把半个国家的人拉到伦敦等大城市搞纺织。可是这么多人住在城里,冬天取暖成了问题,把周围所有的书都砍了个干净,依旧不够。

只好大规模挖煤,在挖煤过程中实在是解决不了排水问题,矿主出大价钱悬赏排水方案。漆黑潮湿的矿坑里,孕育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东西——蒸汽机,后来蒸汽机又用在了纺织机上,继续织布做衣服。

所以说,如果观察文艺复兴以来的六百多年,人类在很短的时间里来了个飞跃,从农业文明过渡到了工业文明,从落后的封建制过渡到了现代社会。

其中最核心的推动力,就是对现实生活的美好向往。想吃好吃的,有了大航海时代;想穿好衣服,有了蒸汽机;向往诗和远方,有了电影和汽车。

那为啥我说咱们国家现在也走到了这一步呢?

其实中国人天然没有西方的那种负担,但是“为了什么而活”这个问题,却一直没太想明白。

也就是说,中国没有天主教的压迫,却多了对现实世界的不安全感,这种不安全感,导致大家天然有存钱准备过冬的冲动。尤其是上一代,天然倾向于压抑消费,压制现实的享乐,准备“将来”过好日子。等到老了却发现,这辈子过得真特么憋屈,一辈子啥也没享受到。

甚至我这代人里,“享乐”都是个很难听的词。这可能一方面是之前太穷,需要从思想上扼杀任何浪费行为。另一方面我们早期受苏联东正教文化影响,崇尚保尔那种圣徒式的人物,觉得必须得受苦才能踏实。

这也是为啥中国天然有通缩趋势,因为大家都忍不住倾向于存钱过冬,我们生产的东西自己消费不了多少,总依赖海外购买力。海外购买力稍微走弱,我们就得通缩。

此外不少人有种“人上人”的执念,你成不了“人上人”,那你一辈子活该过得憋屈。最后大家一起努力,几乎所有人都是输家,因为“人上人”本来就是排位赛,不可能所有人都赢,最终胜出者,只能是一小部分人。

不过很明显,最近这些年观念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。

主要也是经济减速后,之前的“吃读书的苦,做人上人”这个路径差不多就那样了,靠读书翻身本身就越来越难。原因倒也不复杂,以前能翻身,也不是因为知识多有用,纯粹是因为大学生稀缺。现在赛道上挤满了人,想出头也就越来越难。

不是说今后知识无用了,而是说全社会的预期都在大幅下调。

更关键的一条,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一个问题,这辈子是很短的,真正能享受生活的,时间就更短了,不能像牲口一样过一生。

完全可以算一下。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,咋都得毕业吧,毕业后自己有了工作,自己赚钱自己花,这时候已经22了。

而且我们知道,尽管寿命很长,可能到了五十来岁已经玩不动了。也就是你从一毕业就尽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,也就二十来年供你折腾。

比较惨的是,咱们的读者里很多已经三十好几了,其实并没有享受过生活,现在上有老下有小,五十岁大限转眼就来了,这辈子大概率要浪费了。

有同学纳闷了,如果都追求享乐,会不会影响了“阶级跃迁”。

这个我也不懂,咱们并不是在这里宣扬一种生活方式,而是描述所见。不过我有个明显感触,你最终能不能胜出,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,你是不是在享受你做的事。

这就是个互为因果的循环,你做某件事很擅长,做起来也不累,就能比别人走得远得多。积累了更多经验后,更加擅长。

这也是为啥这两年出现大量的学历很差却赚到大钱的网红,原因也不复杂,论读书,他不如你;论口条,你和他差了十万八千里。我还知道有人减肥十年,积累了丰富经验,靠帮人减肥年入大几百个W的。

未来可能变成一种模式,或者说已经来了:不要用你的苦力,去挑战别人的兴趣。几乎所有混得好的人,你看着他辛苦,其实他根本不苦,并且乐在其中,这也才能走更远。

更直接点说,每个人的爆发点,大概率就是自己最喜欢、最激情、做起来最毫不费力的那部分。

或者可以换句话说,如果你在自己擅长并充满热情的领域都打不赢,你在别人擅长的领域能打赢?

你可能说,那我啥都不擅长,是不是就一辈子平庸?

有没有一种可能,咱们90%的人本来就平庸?再说了,别看吼得凶,生活中又有多少人真的在发疯地奋斗?

绝大部分人其实就是纠结,既不甘心,又没行动力,想去做想做的事,又放不下,口号震天,可无论资质还是努力都是个中等。在纠结中混过最黄金的日子,然后结婚生子,这辈子转眼就过去了。

而且大家不知道发现没,哪怕北京上海这些地方,晚高峰只有一个就是六点七点,地图上一片红。八点以后路上就基本不堵了,周末那些办公园区也空空荡荡,996并不是常态。

大部分人没那么上进,只是嘴上喊得凶。放不下“人上人”的执念,却没有相应的行动路线和心力,最后准备“无痛发财”搞投资,一把输光,也有慢慢输光的。

所以我说,中国现在明显处在一个节点,大家可能是意识到了读书奋斗之类的东西性价比越来越低,开始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。而且中国现在跟几十年前不一样,哪怕1978年,中国的人均GDP只有撒哈拉以南的1/3,现在已经有足够的资源让每个人不再为温饱发愁。

换个思路,以前大家那么执着于往死里卷,主要也是底线太低了,比非洲还低,稍微卷慢点就没法活了。现在人均一万多美元,早就过了那个时期了。

其实大家去B站看看现在那些爆款文案,类似什么《最完美的牲口》,《三无青年》(无贷款,无婚姻,无后代),《日本抢先服,韩国内侧服》,《能吃苦,就有吃不完的苦》,就知道观念变化很大了,只是咱们这些80后中老年人后知后觉。

而且我不觉得这些观点堕落,我理解是:

努力让生活精彩起来,尽量去做想做的事,你可能同时收获幸福和事业;

如果生活过得跟牲口一样,大概率既没有幸福也没有事业。

而且现代国家不是靠牲口建立的,个体既是生产的主体,更是消费的主体。

我没法描述什么样的生活才精彩,不过很确定的一点是,尽量多做自己喜欢的事,尽量去想想这辈子最想做的事是啥,列个清单,慢慢去实现。

而且大家也应该注意到了,只有大家重新燃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去消费自己喜欢的东西,而不是天天苦大仇深、想死不敢、想奋斗又太虚,整个经济才能好起来,也能可持续地转起来。

文末总结下吧,现在已经具备了让每个人幸福的资源和条件,具体能不能过好,可能就是个心态问题了。我们正在经历中国的“文艺复兴”,越来越多的人放下纠结,享受当下的生活,思考真正想要的是啥,玩的时候不纠结,努力的时候有干劲,每个人都能追求到真正想要的。自下而上地幸福,社会才能实现幸福的最大化。

转自微信公众号:九边

来源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COs1bul0aCiMFAw4OT9q6Q
免责声明:本文由静落凝封整理发布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,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

热门文章

毛主席诗词《贺新郎·别友》分享

毛主席诗词《贺新郎·别友》分享

今朝霜重东门路,照横塘半天残月,凄清如许。汽笛一声肠已断,从此天涯孤旅。凭割断愁丝恨缕。要似昆仑崩绝壁,又恰象台风扫寰宇。重比翼,和云翥。...

毛主席诗词《念奴娇·鸟儿问答》赏析

毛主席诗词《念奴娇·鸟儿问答》赏析

鲲鹏展翅,九万里,翻动扶摇羊角。背负青天朝下看,都是人间城郭。炮火连天,弹痕遍地,吓倒蓬间雀。怎么得了,哎呀我要飞跃。借问君去何方,雀儿答道:有仙山琼阁。不见前年秋月朗,订了三...

坐地日行八万里,巡天遥看一千河 | 毛主席组诗《七律二首·送瘟神》赏析

坐地日行八万里,巡天遥看一千河 | 毛主席组诗《七律二首·送瘟神》赏析

绿水青山枉自多,华佗无奈小虫何!千村薜荔人遗矢,万户萧疏鬼唱歌。坐地日行八万里,巡天遥看一千河。牛郎欲问瘟神事,一样悲欢逐逝波。...

把酒酹滔滔,心潮逐浪高 | 毛主席诗词《菩萨蛮·黄鹤楼》赏析

把酒酹滔滔,心潮逐浪高 | 毛主席诗词《菩萨蛮·黄鹤楼》赏析

茫茫九派流中国,沉沉一线穿南北。烟雨莽苍苍,龟蛇锁大江。黄鹤知何去?剩有游人处。把酒酹滔滔,心潮逐浪高。...

国际悲歌歌一曲,狂飙为我从天落 | 毛主席诗词《蝶恋花·从汀州向长沙》赏析

国际悲歌歌一曲,狂飙为我从天落 | 毛主席诗词《蝶恋花·从汀州向长沙》赏析

六月天兵征腐恶,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。赣水那边红一角,偏师借重黄公略。百万工农齐踊跃,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。国际悲歌歌一曲,狂飙为我从天落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