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高考结束,网上都会有很多关于高考的讨论。张雪峰关于填补志愿的一些讨论,最近更是在互联网上掀起了掀然大波,互联网上讨论的其中一个话题,几乎每年都会讨论到,也就是用一场考试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,到底公不公平?公不公正?
先来看看是否公平的问题?
要讨论“公不公平”的问题,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“公平”?
公平,我们可以理解为用“同一把”尺子来丈量万物。
也就是对所有人一视同仁,用分数来要求你,也用分数来要求其他人,用实力来淘汰你,也用实力来淘汰其他人。
这就是公平。
公平的核心,不是用“哪一把”尺子,而是用“同一把”尺子。
什么叫“同一把”尺子?
比如妈妈说:“你怎么不把东西分给弟弟吃?”
哥哥说:“因为弟弟之前也没有分给我啊。”
妈妈说:“他不一样,他是弟弟。”
这位妈妈的做法就不公平。因为她用了两把尺子——用“分享”的尺子来丈量哥哥,而用“独享”的尺子丈量弟弟。
又比如在职场中,老板说:“李四,你这个月没完成业绩,没有奖金。”
李四说:“那王五也没完成啊。”
老板说:“他不一样,他很努力。”
这也是不公平的做法,因为老板用了两把尺子——用“功劳”的尺子丈量李四,而用“苦劳”的尺子丈量王五。
回到文章最初的问题,高考公平吗?
我们可以用高考是否用“同一把”尺子丈量学生的标准来判断。
高考用“分数”这把唯一的尺子丈量所有的学生。显然是公平的。
你可能会说:“为什么要用分数这把尺子,而不用素质,美德等其他尺子来衡量呢?”
这就涉及到公正的问题。
什么是“公正”?
还是用尺子来类比,公正可以理解为选“哪一把”尺子来丈量。
到底该选哪一把尺子来丈量,才算是公正?
让家长来决定吗?
我们常说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”,孩子擅长什么,家长的尺子就长什么样。如果把决定权交给家长,清华北大必须扩招1000万人。
那让学校来决定吗?
美国的私立学校,可以自主决定用“哪一把”尺子。所以,每个学校手里拿着一把不同的尺子,甚至是一组套尺。比如哈佛大学(简称哈佛),手上拿着的就是一组套尺:“分数”这把尺子很重要,“社会活动”这把尺子很重要,“体育特长”这把尺子很重要,“背景多元化”这把尺子很重要。当然,“家里有钱并愿意捐款”这把尺子也很重要,因为捐款有助于学校发展。
你可能会非常生气的质疑:“我没钱就没资格读哈佛吗?成绩好,但是没钱捐款,就要被有钱人挤掉名额吗?这不公平!”
这不叫不“公平”。只要“捐款优先”这个规则是一视同仁的,哈佛的行为就是公平的。
当然,你可以说这个规则不“公正”。
因为公正是一个有关价值观的问题,谁也未必说服得了谁。那么核心问题来了:谁有权“定义”公正。
在这件事中,哈佛是公正的定义者。
为什么?
因为是校方而不是你对哈佛的成功、失败负责。如果因为“捐款优先”的规则,哈佛遭人唾弃,再也没人报考,招不到好学生,最后倒闭了,损失的是校方,不是你。校方承担责任,所以有权制定标准。
公正的本质不是“你对我错”的问题,而是“谁有权做选择”的问题。
每一所学校,都有权定义自己的“公正”。我们只能接受,因为学校是他们的,他们可以做主。但我们要问他们一个问题:“你确定就用这组套尺来录取学生吗?”如果确定了,从现在开始,就不准换尺子了。
为什么?
因为学校有权定义“公正”,但无权妨碍“公平”。
你定义公正,我维护公平。
那么,有办法让中国的每所高校都像美国一样用自己的这套尺子招生吗?这听上去,似乎更公正。
有可能,但这会极大地增加维护公平的成本。
你可能听说过斯坦福招生腐败案,在美国相对完善的诚信体制和严厉的司法体系下,分散的“公正定义权”依然带来了对“公平”的破坏。
那么,如果让中国的每所高校都自主定义“公正”,然后分别维护“公平”,那么,带来的问题可能会远远超出你想象。如果监管不力,会有无数学生在“不公平的公正”中,被绝望地改变人生。
高考,是难以监管的公正对总体公平的妥协,然后在此基础上,谨慎地添加了一点额外的“公正”因子,来中和粗暴的公平。比如用省级名额分配来弥补不同地域之间的教育水平不公,用各地自己出卷来弥补不同地域之间知识结构的不公。
难道就没有办法做到既公平又公正吗?
有,那就是公开。
公开,我们可以理解成把丈量的过程展示给公众,让同意公正者监督公平。
比如每年高考,考生写作文;高考结束后,可以让高校写论文——“以‘我为什么招这300个学生’为题。要求不低于3万字。除了诗歌,文体不限。”然后,公开发表。也许只有这样,才能做到用公开监督基于公正的公平。
记住公平,是用“同一把”尺子丈量万物。
公正,是选“哪一把”尺子来丈量。
公开,是把丈量的过程展示给公众,让同意公正者监督公平。
回到开头的问题,你觉得高考公平、公正、公开吗?
本文来源:坤坤笔记公众号(ID:VX398519701)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